智库建设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台当局献上的“保护费”恐难以满足美方
时间:2024-11-15 浏览次数:10

据台湾媒体报道,民进党政客接连对美喊话,要确保台海和平稳定,并且扬言接下来会继续深化美台关系,引发岛内舆论批评色厉内荏、焦虑无力。赖当局急于放话,是否担心被美方抛弃?台海局势究竟面临哪些新变数?我院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受邀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就此展开解析。

节目主持人:那么赖清德当局除了喊话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对美国加大了唯命是从的力度,有分析认为,这恰恰证明了赖清德此时的慌不择路,您怎么看?

唐桦: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先是提到,台湾的防务支出不够,应该提高到台湾生产总值的10%。近期又指责“台湾偷走了美国的芯片生意”“如果需要保护,美国应该收保护费”。面对美国赤裸裸的要挟,民进党当局加大了“唯美是从”的力度,台当局各部门官员的频频发言,都印证了赖清德的心虚和胆怯。先是台安全部门高官蔡明彦称,不管谁当选,美国应当会持续“制陆友台”的政策路线。话音未落,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的表态上了一个强度,“美国应明白台湾有自我防卫的决心”。6日台防务部门相关官员表示,防务预算希望是逐年成长,但也要看到财政状况,台湾有责任稳定台海。事实上,此前卓荣泰曾表示,台湾已经在稳定加强防务预算、恢复义务服役期。在特朗普的上一个任期内,台积电被迫宣布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投资超过650亿美元,建设芯片生产工厂。后来拜登称“这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单一境外投资”。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宫,台积电首当其冲将,不得不面临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压力。这不仅需要台湾支付更多的钱购买美式武器装备,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台湾的经济负担。面对特朗普的要挟和由此岛内蔓延的“疑美论”,民进党当局不敢直面回应,只好转移焦点,把脏水泼向大陆,污蔑是大陆在进行“认识作战”。并意图制造“寒蝉效应”,压制批判、怀疑的声音,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力和焦虑感。赖清德心有不甘,但又不得不向特朗普低头,因为他押错宝了。特朗普一直要求台湾当局在防务上自负其责,不要事事依赖美国。也说如果自己再次当选,不会轻易干预台海局势。这是赖清德最害怕的,所以只能慌不择路地用行动来交“保护费”,将明年的防务预算总额调高到创历史纪录的6470亿元新台币。意味着未来五年,台湾的财政状况将完全入不敷出。特朗普上一任期内对台军售金额更是拜登4年76亿美元的将近3倍。特朗普的当选,让台湾民众对于美方的“保护费”敲诈更加忧心,赖清德之前主动献上的“保护费”能否满足美方的狮子大口,显然并不乐观。


节目主持人:很多台湾媒体还关注到一个热门话题,那就是马斯克要求他旗下公司的供应商能够把生产线或产业链从台湾移出去,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举动?而台湾媒体的关注点在哪里?

唐桦:跨国企业的生产线转移,是一种典型的“用脚投票”,也就是说,资本、人才、技术需要挑选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安全环境,生产线的转移体现的是他们对未来政治环境的预期。马斯克旗下公司要求将“星链”卫星产线移出台湾正是基于地缘政治风险考量的“用脚投票”。他们要求制造商在台湾地区以外的地方进行生产,导致一些供应商迁移至越南和泰国。这个行为主要反映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反映出民进党当局的意识形态挂帅,已经冲击到了经济方面。马斯克旗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最近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星链”目前没有在台湾地区落地,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关许可,岛内舆论说是“双方的价码没谈拢”。台湾一直在探索获取卫星互联网技术的途径,包括与马斯克进行谈判。但根据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所有电信合资企业的本地股权至少要占51%,马斯克对此非常不满,在他看来,如果要合资的话,自己的公司应该占据多数股权,因为技术是自己的,而不来自台湾。很显然,在台湾“星链”面临的障碍不只是台面上的监管规定。更重要的是,台湾当局“不信任马斯克”。一方面是马斯克在大陆的商业项目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因为马斯克去年称台湾是“中国的夏威夷”、而且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见民进党当局所宣称的“欢迎各类国际卫星系统进入台湾市场”,其前提是要承认所谓的“台独”路线,这种罔顾事实的政治操作必然冲击自身的经济发展。台湾现在正在试图模仿马斯克的公司,准备花重金打造自己的“星链”系统。另一方面,反映出了美方对赖清德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不信任。赖清德上台之后,连续公开发起挑衅行动,公然鼓噪宣扬所谓“两岸互不隶属”的错误观点,赤裸裸贩卖“新两国论”,将两岸关系带向兵凶战危的险境。美国自然也知道,派主管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强调美国长期以来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明确表示不支持“台独”。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马斯克旗下公司要求将“星链”卫星产线移出台湾,正是说明了他们对赖清德冲击两岸关系的担忧,对民进党当局治理下两岸关系可能出现的风险的考量。这也是用行动打脸赖清德,验证“疑美论”和“疑赖论”。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文稿整理:杨延钧;编辑:杨延钧;复核:谭馨;责编:杨昆福;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