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风云变幻的世界海域之上,一股中国私人海上贸易势力异军突起。他们违抗禁海令,扬帆出海,让中国的丝绸、瓷器、食品等进入当时世界贸易大循环中,带回普通百姓需要的农产品、纺织品、药物等,开启了中国的白银时代。
作为中国海上贸易史研究的权威专家,我院台湾研究院教授林仁川对上述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其《血拼的海路: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是海上贸易史研究的经典代表作。历经近四十载,该书经作者全新修订后,于今年5月重装上市。
《血拼的海路: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日在厦门举行新书分享签售活动,带领读者回望一段中国人视角下的海洋史诗。
活动现场,《血拼的海路》作者林仁川通过主题演讲“大航海时代的中国海上贸易”,带领观众回顾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海洋贸易史。林仁川剖析了明末清初时期私人海上贸易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并对其现实价值进行解读。
当天的活动还邀请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日根、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书香两岸》杂志社副社长蔡坚毅等嘉宾,与作者林仁川一起,围绕着中国海商的拼搏精神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地位、海洋经济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17世纪中国新兴商港繁荣兴旺
在17世纪的中国东南沿海,私人海上贸易势力异军突起,商船规模庞大,海商人数众多,新兴商港繁荣兴旺,出口商品竞争力强劲,与西方贸易相比毫不逊色。根据多年的研究,林仁川认为,在近现代的学术界,很少有人认识到这是一股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状态,使之融入世界贸易大体系,并可以与同时期的西方相媲美的新兴海上商业力量。
《血拼的海路》从明末清初中国私人海上贸易繁盛的历史条件、海商的成分结构、各海商集团的形成与活动、新兴商港的崛起与繁荣、对外贸易的地域及商品等十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论述。中国私人海上贸易长期被歪曲、被湮没、被忽视,林仁川希望以此恢复它在世界大航海时代应有的历史地位。
中国海商与西方航海势力抗衡
明朝万历年以后,中国海商冲破封建王朝的层层封锁和西方海盗的各种围堵,进入海上自由贸易的新时代。此时,中国东南沿海相继涌现出颜思齐、李旦等海商集团。经过激烈的竞争和战斗,最终形成拥有雄厚海商资本和强大武装力量的郑氏海商集团。郑氏海商集团的创始人郑芝龙,是大航海时代最具有海洋思想、组织能力最强、最能与西方航海势力相抗衡的中国海洋大英雄。其子郑成功继承并进一步壮大了海洋资本和武装力量,用武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民族英雄,而且对中国的海洋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时,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海上势力扩张到东南亚以及台湾地区,攻城略地,建立许多商业据点,进行海盗式的贸易。面对西方海盗的挑战,郑芝龙毫不退缩,用武力斗争对抗西方的武装威胁,在漳州海域大败荷兰舰队,让荷兰人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自此,郑芝龙完全控制东亚及东南亚的海域,显示中国海商强大的实力和地位。
月港成为新旧海丝之路连接点
我国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是指以南海为中心的海路,从中国东部沿海的宁波、泉州、广州主要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到达阿拉伯海和东非沿海各国。但是从明代开始,由于东南沿海私人海上贸易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漳州月港的迅速繁盛,福建海商从江、浙等地采购的生丝和丝织品大批运抵吕宋,并对接太平洋上的大帆船贸易,从而形成一条新的海上丝路。这条新路,不仅促进中国丝绸等商品的出口,还带来大量白银流入,对明朝财政和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而漳州月港是最重要、最繁荣的起始港之一。
《血拼的海路》写道,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从漳州月港运到吕宋后,除少部分在当地销售,绝大部分通过大航船贸易运往美洲各地,并越过大西洋,远销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直接冲击西班牙的本土丝绸工业,致使西班牙许多丝织工厂破产。林仁川特别强调,此时漳州月港已成为新、旧海丝之路的连接点,出现了以月港为起始港的新、旧海丝之路相衔接的环球贸易新格局。
出现一批有海洋意识的闽南乡绅
林仁川指出,宋代大儒朱熹在漳、泉期间,重教化、兴学校、倡儒学,影响深远,使闽南地区有“海滨邹鲁”的美称。但到了大航海时代,在这块传统儒家思想深厚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批有海洋意识的乡绅,他们思想开放,务实重商,提倡多积金宝的财富观,甚至亲自组织商船队下海贸易。这种与传统儒家重农轻商,与宋儒主张的“去人欲、存天理”格格不入的开放思想和行为,给晚明保守沉闷的社会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林仁川认为,这些闽南乡绅主张开放海禁、发展海上贸易,甚至主张直接与外国商人通商,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海洋意识。其中的代表就有同安乡绅林希元,面对朝廷严禁下海通番的政策,林希元敢于逆潮流而动,大胆提出开放海外贸易的主张,并且置办船舶进行海上贸易。他还参与创办首座“海洋学堂”——厦门海沧的金沙书院,并兼任山长。该书院于1555年重刻《古今形胜之图》,此图是目前所知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境地图。现珍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市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的明代《古今形胜之图》,不仅包括明代中国的地理概况,还展现当时中国人眼中的东亚和整个世界,是早期中西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林仁川教授简介: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民进厦门市委会原主委、我院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上贸易史及台海关系研究专家。曾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我院台湾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太平洋历史学会港口暨航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上交通史学会终身顾问。著有《大陆与台湾历史渊源》、《台湾社会经济史研究》、“扬帆台海通丝路”丛书(四卷本)等多部专著。
注:本文综合了《厦门日报》记者许舒昕撰写的《海商:打破闭关锁国的新兴力量》及《福建日报》记者林闻撰写的《“血拼的海路”鹭岛签售 揭秘大航海时代的中国》两篇文章。
(整理:台研院新闻中心;编辑:王学勤;复核:谭馨;责编:杨昆福;编审:陈忠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