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大陆惩治“台独”再出重拳,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台湾社会高度关注。民进党政客反应激烈,赖清德24日叫嚣,妄称大陆“没有任何权力可以制裁台湾民众”,台湾“陆委会”还污蔑大陆此举是“挑起两岸民众对立”,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更声称“台湾2300万人每一个人都是‘台独’分子”,持续出言污蔑并且攻击大陆引发舆论批评,有分析认为绿营如今大肆洗脑台湾民众。离间两岸,种种动作究竟暴露出赖清德哪些盘算呢?这些伎俩是否被民众看穿?就以上内容,我院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接受央视《海峡两岸》节目采访,进行深度解析。
节目主持人:通过此次绿营政客的种种表现,其色厉内荏的本质可以说是完全暴露无遗,那么对于这些绿营政客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跳出来对号入座,有岛内舆论认为这暴露了他们内心极度心虚,对此唐所长你怎么看?
唐桦副教授:此次《意见》的分类、标准、量刑、期限以及操作程序都太清晰,针对性非常强,仿佛就是“台独”的照妖镜,无论你的花样怎么样变,那么都是能够被照出来的。绿营的政客简单对标一下,就会发现完全直击“台独”的要害。如果你不是“首要分子”,也有可能符合“罪行重大”,再不然就是“积极参加”,那么如此明确和细化的定义,总有一款适合你,让“台独”分子根本无可遁形,心虚得一塌糊涂。《意见》在针对罪行方面,直接把什么行为是“法理台独”、“以武谋独”、“倚外谋独”以及“文化台独”等分条界定得非常清楚。比如透过台湾的“法律”或“公民投票”等方式来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法律地位,这就是属于“法理台独”;而通过推动台湾加入仅限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或者对外进行官方往来以及军事联系等就是“倚外谋独”。我们说民进党当局里面很多人其实都符合这种行为。《意见》专门把利用职权在教育、文化、历史、新闻传媒等领域搞“渐进台独”定性为“文化台独”,也就是说现在推行“台独课纲”以及推行文化“去中国化”的都算,那么给岛内那些在模糊以及隐蔽领域搞“台独”的人,试图利用职权来打压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的政党、团体、人员的绿营政客们都敲了警钟。之前苏贞昌、游锡堃、吴钊燮、顾立雄等十人曾经被大陆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这些人中如果有人因为在“台独”分裂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就符合了对于“首要分子”的认定标准。对于“首要分子”以及“罪行重大”的,我们是要重点打击以及依法严惩的。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以及情节特别恶劣的“首要分子”,最高的量刑可以处以死刑。那么这些都犹如一把利刃直插“台独”顽固分子的心脏。同时,强调从重处罚对外勾连。那么长期对美勾连的“台独”顽固分子萧美琴也要好好掂量掂量。这次专门把顽固宣扬“台独”分裂主张等行为认定为煽动分裂国家罪,像前一阵刘宝杰、于北辰等5位被大陆点名过的“毒嘴”,虽然没有被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但也一定会因此受到震撼。这些年岛内“台独”分裂活动呈现出主体更加多样、目标更加具体行动以及更加猖狂的这样一种动向。《意见》针对近年来的现实情况和“台独”的变种,根据新情况设计新规则,从实体到程序,都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解释得明明白白。让一切“台独”分裂行径无处遁形,彻底击碎了心存侥幸者的幻想。
节目主持人:台湾问题中国人有能力来自己解决,那么打击“台独”大陆方面是绝对不会手软的。那么此次大陆发布《意见》之后,有岛内媒体分析认为说,这也表示今后大陆除了可以依法惩治“台独”之外,同时可以更加有效保障两岸之间的和平交往,唐所长您怎么看?
唐桦副教授:大陆这次发布《意见》,代表着法律手段将成为以后对台工作的常态化选项。首先,《意见》让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往来变得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广大台湾同胞的利益。民进党当局当年强行推出“反渗透法”,制造“绿色恐怖”,将大陆视为“境外敌对势力”,导致岛内所有参与两岸交流的人都面临了“违法”的风险,试图用“法律”手段来影响岛内民众的国家认同。赖清德在“5·20”之后的一系列激进行为,进一步升高了两岸的对抗风险。而《意见》有针对性对“台独”分子及其支持者依法予以界定和精准打击,正是对于民进党当局“以法谋独”的有力回击,有效地保护了两岸人民正常交流交往的行为。那么其次,《意见》有利于从法理上来建立“台独”的违法性和犯罪性,塑造“不敢独 不能独”的共识,也给愿意改过自新的人留了回头是岸的机会。最后,《意见》有利于正本清源,优化交流环境和营商环境,团结和保护广大爱国同胞。我们说法治是最好的交流环境和营商环境。法治的特点就是清楚而确定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我们不仅要明确区分维护祖国统一的台胞和“台独”分子,更要清楚将那么被蛊惑而支持“台独”的人员和“台独”顽固分子区别开来。惩恶扬善,在向“台独”顽固分子宣战的同时,要让广大支持祖国统一的台胞消除顾虑,安心投资、就业和生活,也展示了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不断优化交流环境和营商环境的软实力。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栏目,略有删改调整
(文稿整理:杨延钧;编辑:杨延钧;复核:谭馨;责编:杨昆福;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