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被考古学界认为是闽台史前文化之源的“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入选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地的关键区域,“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探索发现为闽台血脉同源提供了新的有力认证。就此,我院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跨越时间和空间维度,畅谈两岸血脉交融之历史考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3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实施“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2024年3月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平潭南垄村东北,是目前福建沿海发现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2017年至今,经过多次发掘,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并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全面呈现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的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深化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资源、史前农业文化向东南亚岛屿地区扩散历程的认识。壳丘头遗址相似的遗存还见于闽侯溪头遗址下文化层、金门富国墩等遗址,尤其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存在相似性,显示出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关联。2021年,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人类学研究所王传超团队首次以台湾本岛古基因组作为事实支撑,直接证明了台湾少数民族所属的南岛语族起源于大陆东南沿海。这些年,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大陆沿海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互动与人群迁徙融合,从宏观视角勾画了南岛先民自华南大陆沿海地区向台湾、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的迁徙路线。两岸中国人最早就是一个族群。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真正的历史,比任何一种简单化的想象都复杂且漫长得多。南岛语族的研究不单只有学术价值,同时具有正本清源的政治意义。在一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在古今对照中辨认自身。海峡两岸一系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和确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学证据。通过对比闽台不同时期史前文化的层位关系、文化内涵与特征,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坌坑文化及之后台湾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福建同时期文化的影响。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提供的时空框架和社会结构正好为当下不太顺畅的两岸关系提供新的启迪,也有助于尝试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东南模式,窥探内陆文明向海洋迁徙的特征规律,了解海洋文明的起源、发展、扩散历程。
透过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展现出来的文化脉络,让南岛语族蕴含的闽台血缘脉络越发清晰,也让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大陆东南文化不同时期、多批次向台湾的传播与演化过程逐渐明朗,这是两岸共同建立自我认识最好的文化途径。比如在距今6000至4300年前后,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人群移动相当频繁。植物考古研究发现,水稻和粟在距今4800至4600年期间传入台湾地区,为南岛语族早期人群扩散提供了新的确凿证据。壳丘头出土的陶器中,最具特点的是贝齿纹陶器。那时,生活在海岛上的先民们,就地取材,利用蚶类贝壳边缘的自然纹路,直接压印在陶坯上形成“贝齿纹”进行烧制,形成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征的生活器皿。通过这些纹饰、器型的比对发现壳丘头文化跟台湾的大坌坑文化有很多共性。两地出土的陶器都以粗绳纹、夹砂陶为主要特征,很多都印有相似的波浪纹、贝齿纹、指甲纹和刻划纹等,反映出两岸先民对大海的热爱与崇拜,是两岸先民共同的文化符号,也说明两者处于一个文化圈里。而台湾岛和澎湖群岛上所有的大坌坑文化遗址的校正年代都在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明显晚于大陆东南沿海,两者之间具有渊源和传承关系。
文化基因承载着灿烂文明,延续着历史文脉,维系着民族精神。近些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综艺在两岸青年中掀起风潮,当下的年轻人有着很强的文化自信,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有着强烈意愿。古老与年轻,不再是沟壑相隔、遥遥相望,而是爱敬相融、携手同行。2017年11月,“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挂牌。这是大陆首个国际性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依托壳丘头遗址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合共建。基地建立以后,吸引了众多感兴趣的台胞台青们组团考察。任教于华侨大学的台湾教师蒋楠说:“早在上个世纪,历史语言学研究就确定,台湾少数民族的语言是南岛语族的语言分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的源头指向了中国东南沿海。”台胞彭祥轩说:“虽然来大陆求学多年,但对岚台文化少有了解,而通过这次研学,我明晰了南岛语族的迁徙途径以及两岸的历史渊源。”台湾青年们面对历史遗迹和文物,会格外好奇祖先在这里发生的事情,文物背后有什么故事,古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资源,文明遗产不仅是过去的历史遗迹,还是现代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根基性想象”。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在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中,承载着更为积极的角色。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所提供的历史遗物既可以是一台显微镜,让我们得以透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又可以是一台望远镜,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宏大进程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不仅生动述说着两岸的过去,也深刻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和两岸青年一起站在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现场,我们都对两岸的文化同源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想要主动探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根系问题,共同在追溯源头的过程中体认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历史文化中寻找自我。平潭壳丘头遗址群里有古迹、古物和古人在时空中的融合,在记忆交互中展现中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在多重证据参照中揭示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宗的血脉关系,在多元文明呈现中彰显中华文明百川汇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们要珍惜当前两岸青年对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创意热情,充分调动两岸青年在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希望未来两岸青年深入交流,互学互鉴,从全球的视野研究中国,从人类文明的视角认识中华文明,为两岸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原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
(整理:杨延钧;编辑:杨延钧;复核:谭馨;责编:杨昆福;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