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两岸学子论坛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指导举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峡交流文化中心主办,我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研究生院、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学生工作处、共青团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委员会协办,我院台湾研究院负责承办。本届两岸学子论坛以两岸青年学子为各分论坛研讨发言人,下设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教育学与社会学、微视频七个分论坛。7月8日下午,各分论坛结合专业特征对两岸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评选出了若干优秀论文与微视频作品。
政治分论坛的论文一等奖颁发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张文静的论文《从信任建构角度探讨缓解台海局势下的信任赤字》。该文引用经济学意义上的“赤字”概念,把海峡两岸在信任上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等关系定义为“信任赤字”,并对目前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与安全、社会与文化四个领域的信任状况进行评估,并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出发,提出两岸要增进对彼此立场和制度的包容,尊重彼此的利益和关切,从而缓解台海局势下的信任赤字。
经济分论坛的一等奖颁给了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陈锦涵同学的论文《中国大陆赴台旅游政策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与扩散效应——基于台湾地区股票市场的事件研究》。其论文基于台湾股票市场收益率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在2008年、2011年及2019年分别实施的开放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游、开放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及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三次赴台旅游政策对台湾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及对旅游业相关产业的扩散效应。为中国大陆加快构建两岸旅游政策评估体系,提高政策施行质效,推进两岸旅游市场高质量合作,充分发挥两岸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提供了一定参考。
历史分论坛的论文一等奖颁发给了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四年级硕士生程安鲭的论文《冰的需求——初探1945年至1970年台湾制冰冷藏产业》,其论文史料以《联合报》《台湾民声日报》、台湾省临时议会档案以及《渔业年报》等官方统计档案为主,论述1945年至1970年民间对于“冰”的需求,并以制冰业与冷藏业做主要对象讨论,既可关注到台湾民众对于冰的需求,也可注意到当时使用冰所衍生之问题。
文学分论坛的一等奖颁给了台湾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子谦的论文《“重层”的遗民:陈望曾的跨界活动与人际网络初探——从早期台港文学/化关系谈起》。该文以台湾进士陈望曾(1853-1929)的“台—粤—港”三地跨界移动与政治、文化活动为例,重新强调台湾内渡文人在“遗民时间”以外的“空间移动性”,上探台港两地战前文学与文化流动与交涉之可能。
法律分论坛的论文一等奖颁发给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祝愉快的《〈民法典〉第1001条解释论——对台湾地区身份权保护经验的借鉴与超越》。该文聚焦两岸对身份权保护的民事规范,认为我国民法应承认身份关系所包含的非财产利益并非人格利益,并以亲属关系或准亲属关系作为身份权的基础关系。提出《民法典》可以在借鉴台湾地区民事法律规范对身份权保护的经验基础上超越其不足。
教育学与社会学分论坛的论文一等奖颁发给了台湾政治大学李凌风同学的《青年“觉醒”了吗?——台湾青年参政者动机与路径初探》。该论文以35岁以下的台湾青年议员参选人和青年政治幕僚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探究台湾青年参政动机以及台湾青年参政者对其政治生涯的考量与规划。研究发现,台湾青年参政除与其个人生命经验及政治机遇高度相关外,还受到自身政治关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参政者会根据个人发展及选举进程规划与考量自身职业生涯发展。
微视频分论坛的一等奖颁发给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在陆台生黄彦宁的作品《风筝》。用一支笔画出了一个来自宝岛的渔村女孩与“祖先故乡”的故事,以“风筝”为主线,讲述了女孩带着祖父对故乡牵挂而独自勇敢赴陆求学的心路历程变化。
以“提振与汇聚”为主题的第九届两岸学子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金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40余所知名高校学子的学术论文95篇,微视频20个,来自两岸各地的青年学子们热情依旧,纷纷在各自参与的分论坛中深入交流,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和丰富内涵的学术成果,也依托着“两岸学子论坛”这一平台拓宽两岸青年学子的学术视野,加强涉台研究各个学科的交流互动,增强两岸学子和学者的情感融合。
两岸学子论坛也逐渐成为近年来海峡交流文化中心与我院共同打造的品牌学术活动,规模盛大、影响深远、成果丰厚。第九届两岸学子论坛顺利落下帷幕,与会的两岸青年学子均表示在此次论坛活动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自2014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两岸学子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站位有高度、议题有效度、面向有广度、内容有力度、交流有深度、互动有温度、成果有厚度”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主角定位于海峡两岸和港澳青年学子,围绕有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核心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思想互动和文化交流的活动,开拓了两岸青年学子深度学习交流的一个新面向。
(撰稿:邹传鑫 杨延钧;摄影:王欣宇 杨延钧;编辑:杨延钧;复核:刘慧琪;责编:杨昆福;编审: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