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就是要喜欢当老师,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智慧、品德教导学生,这是我最喜欢的事。”
——陈孔立
在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有这样一户人家,祖孙四代,八人献身教育事业,教龄累计达287年。这就是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孔立的家庭。
近日,厦大陈孔立家庭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
父亲让患病的学生住在我们家
从陈孔立的父亲一辈开始,陈家就与教育事业结缘。
陈孔立的父亲陈贵生,曾是福建省高级工业学校、福建省立长汀中学教师。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办学。1939年,陈贵生来到厦大工作,担任图书馆主任。很多人提及对他的印象,都是博学多识、精通英语、待人宽厚,对学生也很关照。
谈到长汀这段艰苦岁月,陈孔立印象最深的就是“厦大的哥哥姐姐们”。每逢周末,这些“哥哥姐姐”就聚集在家里,和当时还是孩童的陈家第二代打成一片,一起郊游,一同玩耍,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在陈孔立的记忆里,父亲非常爱护学生,常常资助贫困的学生,还让患病的学生住在家中。
“有个福州的学生患了关节炎,不能走路,不得已休学了。那时他的家乡又沦陷了,也没办法回家,父亲就让他住在我们家,还把他的夫人接过来照顾他。”
几十年后,这些“厦大的哥哥姐姐们”早已毕业工作,有的还远赴国外,但对陈贵生的敬仰丝毫未减,不少人回厦时还要专门来陈家探望,以表感恩之情。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林幼堃就是其中的一员。1985年,林幼堃返回厦大,特意到来看望恩师。那时陈贵生已经83岁了,为了表达对恩师的敬仰,林幼堃甚至还“趴在地板上给老师拍照”。这个细节让陈孔立受到极大的震撼。陈贵生去世后,林幼堃再度返校。对于没有见到恩师,他感到十分遗憾,好在见到了陈家第二代:“若非见到陈孔立和他的弟弟孔德、孔平,更少了回到母校之感。”
“父亲爱生如子,师生是一辈子的感情!”陈孔立由衷地感叹。父亲和学生相处的细节,早已化作点点滴滴的温情,在陈孔立的心里流淌,也为他日后关心学生、培养后辈埋下了种子。
烛光里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
或许是父辈潜移默化的影响,陈家的第二代长大后,不约而同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二弟陈孔德,曾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教员,集美大学渔机系副教授、图书馆馆长、研究员。
四弟陈孔常,是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过多项专利。在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了许多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其中有三位成为长江学者。
最为年长的陈孔立则留在了厦大。随着改革开放、两岸交流日渐频繁,他一头扎进台湾研究的世界里,在政治、历史、社会等涉台研究领域都硕果颇丰,被誉为“台湾研究的先行者”“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者”。同时,他也是我院台湾研究所奠基人之一,在两岸学术界中享有盛誉,被称为台湾研究的“南派泰斗”。
时至今日,陈孔立步入教坛已近70个春秋,培养了众多高校和国家对台实务系统中的中坚力量。他喜欢用“好为人师”来形容自己的教育事业。“好为人师”本来是个贬义词,但陈孔立想从正面来解读:“作为教师,就是要喜欢当老师,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智慧、品德教导学生,这是我最喜欢的事。”
在学生们看来,陈孔立是真正的“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闽台缘博物馆原馆长、教授杨彦杰至今仍记得“秉烛夜谈的故事”。1981年,已经毕业的杨彦杰到福州工作,撰写了自己的第一篇台湾史论文《沈葆桢与台湾海防》,准备在陈孔立到福州出差的时候向他请教。不巧的是,那天陈孔立下榻的地方刚好停电了。“我一到他的房间,老师已经在等我了,还准备了两根大蜡烛。我看到文稿上夹了很多纸条,显然他花了很多时间作准备。”
陈孔立先是对这篇论文夸赞了一番,称它“已经达到发表水平了”,但随即又强调,“作为好文章还不够,写文章不是为了发表,我是希望你能做得更好”。
就着烛光,陈孔立一页一页地翻着论文,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一一告诉学生。他说:“要研究一个台湾史人物,不能只看他的文集和台湾史料,还要把与他同时代有交往的人物的文集都看一遍。这样,就不会只告诉大家沈葆桢在台湾做了什么,还应该清楚说明沈葆桢的海防思想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到台湾会有那些作为。”
回忆起那次“烛光里的教学”,杨彦杰深受触动:“那天晚上谈得很迟,在昏暗的烛光下,孔立老师很细心地讲解,既严格又诚恳,确确实实给我上了一课。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一想起来就非常感动!”
多年后,当杨彦杰自己走上治学的道路时,也会常常在内心深处想起恩师那份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每当有学生来请教我问题,我总会模仿孔立老师当年的样子,很认真、仔细又不失严格地与之交谈。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言传身教、沁人心脾的影响。”
和陈孔立一样,他的夫人施淑敏也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身为厦门双十中学的高级教师、历史教研组组长,施淑敏讲课生动有趣、业务能力过硬,曾经辅导学生在高考中获得历史科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对待学生,她也是既严格要求又真心爱护,还赞助过贫困学生买电脑,学生自然也对她心怀感恩。退休以后,毕业多年的学生还相约前来看望。
接力从教,为祖国培养人才实干奉献
时间更迭,沧海桑田。优良的师德家风在陈家赓续传承。陈家的第三代、第四代,也相继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接力棒,走上了执教杏坛的道路。
陈孔立的大儿子陈动,是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法学院教授,专注涉台法律问题研究领域,多次获得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提出“运用法律手段以遏制台独”的建议,与《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密切相关。
二儿子陈抗,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应用数学与应用经济学博士,曾任南洋理工大学应用经济系系主任,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MPAM项目主任。
孙子陈思则继承了陈孔立的教业。2012年他从厦大历史系毕业后,便进入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去年受聘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明末清初台湾史、台湾海洋史等。
一家人接连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陈孔立笑言自己也很意外。他谦逊地表示,虽然夫妻俩从教多年,但对孩子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刻意引导,都是“机缘巧合”下造就的“教育世家”。而在陈家的第三代、第四代眼中,家庭的氛围浸润、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培养和引导。
孙子陈思谈及自己和台湾研究的缘分,坦言在自己的少年时期便已埋下种子。“当时,由于父母都要上班,所以经常送我去爷爷家等他们下班。而爷爷同样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陪我,因此我在无聊之余便翻起了爷爷家的藏书,结果发现无论是哪本书的题材,几乎都离不开‘台湾’二字。而阅读这些书籍,就成为了我每次在爷爷家消磨时间的方式。”
以当时陈思的年纪,尚不能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只是对海峡两岸的关系,多少有了模糊的概念。“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爷爷工作的地方正是我院台湾研究院,更不会知道,这里也将是我未来工作的地方。”
现在的陈孔立,虽然已91岁高龄,依然会时不时走上讲台,不遗余力为祖国培养人才实干奉献:每年台湾研究院新生入学,他都要作第一场学术报告,为新生指明学习方向、奠定科研基础。在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2021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他还以老教师、老学长的身份登台,告诉毕业生要“自信、自尊、自强、自豪”,在世界各地为母校绽放光彩。
今年9月,陈孔立受邀出席学校庆祝教师节的座谈会。在谈及有幸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时,老人感到十分欣慰:“我希望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陈孔立说:“希望年轻一代既要继承教育传统,又要不断知识更新,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祖国培养新时代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