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第五十一期台海相对论:季烨、唐桦、王贞威“涉台政法研究的那些事儿”
时间:2021-05-13 浏览次数:1144

5月11日晚上7点,第五十一期台海相对论“涉台政法研究的那些事儿”在嘉庚四418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台湾研究院第六届“台湾研究创新奖”获得者季烨老师、唐桦老师、王贞威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各所同学积极参与。“台湾研究创新奖”是由陈孔立教授特捐出“南强杰出贡献奖”奖金而设立,对我院产出创新性高水平学术论文及著作的人员予以奖励,意在进一步提升我院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增强台湾问题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唐桦老师分享了在台办的挂职经历、田野方法的心得,与同学们探讨了做研究的过程中到底在做什么。一是问题意识的挖掘,通过拆解问题,建立对世界丰富的理解是沟通的基础。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维度,不能考虑单一的场景,要有多维度的理解,如唐老师从“台胞的融入情况”课题寻找到“非本地资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研究。二是理论提取。三是进入事实并获取意义,有惊喜的田野是与对话者不断创造新的对话过程,强调自然状态下的沟通交流,深入访问者内部进行交流。在访谈困难的情况下,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访谈其他群体,不断磨练自己的研究方法。同时,研究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变化、“口是心非”在田野过程出现背后的心理机制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季烨老师从规范分析的方法入手,为同学们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提供了参考建议。一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是要广泛阅读。第一篇文章对于一个研究者十分重要,要经过充分准备、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后才能成功。因此,做研究不应急于求成,特别是进入台湾研究领域的第一年,不但要阅读本专业的书籍,同时要阅读与台湾研究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向。看书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了解前因后果,善于总结,才能有所收获。二是选题要注重延展性。尤其是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不应当是一篇论文就能解决的,不但要能产出前期的阶段性成果,而且在毕业后依然要有拓展的余地。只有对于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把握,长期深耕,才能不断对关注问题进行深化。三是精准表达。要用批判的目光看待台湾岛内发生的事情,保持学术中立的立场,不要为了批判而批判。四是尽量关注台湾研究的主流,从重大现实问题出发,从而提升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 

王贞威老师介绍了学术道路上的几点研究心得,引用了温特的名言:“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第一是告诉我们还不知道的事,第二是告诉我们可以使人们不同地思考世界的事。”做学术研究问题要值得思考、长期思考、系统思考。发觉自己值得思考的主题需要大量阅读和广泛交流,尤其是师生交流,有关学位论文时要确定两到三个兴趣点,形成初步写作规划和框架,跟导师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后,最终确定一个为学位论文。小论文方面看到灵光一闪及时记下来。一旦产生问题及时阅读,看看已有文献是否已经解决、解决地好不好、如何更好地解释问题。通过比较宏观的深层体系需要长期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会不断对问题的答案有所推进。系统思考是一个全流程的问题,如关于“统一问题”,牵扯到理论更是实践问题。具体包括为什么要统一、什么是统一、如何统一、如何推进落实、统一后治理以及统一制度效用评估。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批判性继承与反思性平衡、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性方法结合、继承与批判结合。当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研究者就会获得理论的喜悦感、思考的通透感、满满的获得感。

三位老师分享结束后,在场的各位同学们积极与老师交流互动,本次台海相对论在师生们热烈的掌上中圆满落下帷幕。

(图/文:苏悦 责任编辑:张玉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