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相逢是如期而至,有的则是不期而遇。看似偶然的机会,暗含仿若冥冥的安排。 “青椒“从书桌走向讲台,满腔的热情将为其不断延伸的学术道路护航。
王琪颖,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学术博士毕业,现任我院台湾研究院历史所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据时期台湾史。
与台湾研究院的缘分始于两年前——博士课程的冲刺阶段,当我还在为一遍一遍的论文修改而焦头烂额,同时又不得不为踏入社会做准备的紧张时刻,偶然看到了我院台湾研究院历史所招聘的消息。因领域不同,之前我对台湾研究院所知不多,在认真了解之后,我才发现这里是大陆最负盛名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在国际相关领域也有很高的声誉,有着极为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成果,是学术人心向往之的平台。
然而,在正式得到面试通知后,我却后知后觉地开始紧张起来了:在台湾研究领域我完全是个外行,就这样去这个领域的重镇面试会不会太鲁莽了?不过,到了面试会场和学院的领导老师们交流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台湾研究院原本就是多学科复合型研究机构,对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积极吸收正是它在本领域保持长盛不衰的法宝之一。这样包容并蓄的态度,让我对于入职台研院更多了几分期待,也让我在最后的论文修改阶段充满了动力。
一年以后,我终于如愿加入了心心念念的我院台湾研究院。正式入职以来,历史所的各位前辈同仁们对我这个刚刚毕业的新人照顾有加。陈小冲老师在面试后就将自己的著书相赠以示肯定,陈忠纯老师一直鼓励我将之前的所学和台湾研究相结合,可以带来新鲜的视角,黄俊凌老师在具体工作上极为耐心的指导,这些对于正在经历由学生到教师这一转变的我而言无疑是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
不仅如此,一如入职前就从学生处听说的,“院里的老师们完全没有架子,特别平易近人”——偶尔去体育场活动一下,喜欢运动的曾坤瑜书记总是笑盈盈地跟我打招呼:“要多锻炼身体,经常来打卡哦”;刚入职没多久,李鹏院长和各位学院领导就想办法为新入职老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支持;甚至,台湾研究领域的泰斗——已九十高龄的陈孔立教授竟特意与我见面,叮嘱我“日据时期台湾史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补功课”,并时常用电子邮件指导我具体要看的书籍和文章。如此温暖又富有人情味的环境越发让我感受到,能够加入台湾研究院这个大家庭是我的幸运。
王琪颖老师(前排右二)与王新生教授(前排中)历史所部分同学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台湾研究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丰富资源对于每一位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是强有力的支持。在我入职以后的半年之内,学院各研究所就邀请海内外学者举办了数不清的专家讲座和数次研讨会,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与不同领域专家近距离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学院还设立多处境外驻点机构便于进行长期实地调查研究,鼓励老师和同学们参加海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并提供便利条件。正是对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在学术研究上的鼎力支持,才换来台研院在这一领域的硕果累累。
春节以后因为疫情的关系,学院里原本预定举办的各种研讨会、交流活动、驻点研究也都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然而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学院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从未停止,经过这段时间的积累,疫情结束学术交流活动重新开放之后,台湾研究院也一定会在海内外再放异彩。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台湾研究院见证了我从学生到踏入社会成为一名教师的过程。从最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逐渐适应,我的每一点成长都得益于学院的包容、关怀和支持。在台湾研究院四十周岁的生日之际,刚入职不久的我依然在新的研究领域和成为人师的路上笨拙前行,但总有一天希望我也可以为这个大家庭努力贡献一点微弱的光。
-END-
策划:厦大台研院GIFTS新闻中心
图/文:王琪颖
联系/整理:高稀塽
编辑:万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