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即将5月。凤凰花的花期是5至7月,不知厦大的凤凰花是否已经含苞待放?“几度花开花落,有时快乐,有时落寞,很欣慰生命某段时刻,曾一起度过。”这是林志炫《凤凰花开的路口》中的一句歌词,厦大台研至今已走过四十个春秋,四十年来他迎来了多少新生,送走了多少老生,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这期间又有多少故事,又有多少段跨越海峡的师生情呢?今天我们收到了我院2007级台籍博士生蔡弼凯的文章。
蔡弼凯博士
蔡弼凯,2007级台籍博士生、客座教授、高级经济师,毕业于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经济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国贸嘉和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厦门市行为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初次接触李非老师的场景如同昨日,却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在这十多年时间里,虽然我不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我与李老师的联系未曾中断过。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李老师不仅传授我学问,而且授予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处事的原则,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受用至今!
我于2002年由台湾来大陆工作生活。有感于两岸交流日趋频繁,尤其在经济领域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充实个人的学识,2006年我便决定报考我院台湾研究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李非教授当时已经是享誉两岸的知名学者,主要从事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关系研究,是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而我的兴趣与关注点主要在两岸产业合作及相关议题,所以我主动联系了李老师,表达了自己想继续求学深造的想法,得到李老师极大地鼓励。2007年,我很幸运地通过厦大博士生入学考试,如愿地成为李老师的学生。
厦大三年的学习经历充实而难忘。在李老师的倾心指导下,我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尤其对于两岸经贸关系、两岸经济合作等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来大陆之前在台主要从事医疗行业,李老师了解我的工作经历,在博士论文选题过程中,他特别尊重我的想法,鼓励并支持我选择两岸医疗行业合作的主题,并提供给我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启发性的观点,坚定了我完成博士论文的信心。正因为有李老师的引导,我较早地明确了研究方向,锚定目标,并且义无反顾、专心致志地走下去,最后我顺利地按期毕业,取到博士学位,较圆满地结束在厦大这所中国最美丽大学的研究生活。
蔡弼凯博士与李非教授合影
我至今都很回味李老师的课堂。他的教学风格务实严谨、语言风趣生动、讲解深入浅出。他时常教导我们在研究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辩证思维、运用历史眼光、采取多维视角、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李老师曾表达过一个观点: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妥协”,因为这是一种大智慧。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他所谓“妥协”指的是“妥当地协调”,他认为这是一种寻找最佳问题解决办法的行为。李老师的这些观点和理念改变了我的一些错误认知,引导我更加全面地认识两岸关系,多年来我一直牢记在心,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以践行。
还记得当初我选择来我院台湾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时,有很多台湾朋友表示不理解。他们很困惑,总是问我为什么一个台湾人还要到大陆高校从事台湾问题研究?难道台湾人还不了解台湾吗?我的回答是,我选择来我院台湾研究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台湾人眼中的两岸关系,也是为了了解大陆人如何看待两岸关系并同他们分享我的观点,如此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两岸关系,才能够真正懂得如何去开展两岸交流合作以及从事相关研究。在厦大台研院的学习实践与体验印证我的想法是对的,符合我预期的效果。在校期间,我和同学们都是彼此的研究对象,课堂与课后的沟通交流很多,我们的观点得以交锋、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沟通,从而使我们对于很多专业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通透。我与许多大陆的老师、同学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至今保持着热络的联系。今天回首那段学习时光,我特别感谢自己当初的选择,当然也特别感谢李老师在那期间对我的信任、包容和理解。我是属于比较早一批来大陆求学的台籍学生,李老师对于我与大陆老师、同学的学习交流,一直保持开放、鼓励、支持的态度。
由于离乡背井,加上学业繁重,李非老师对我的生活也非常关心,他经常主动了解我在大陆的生活情况,帮我排忧解难。考虑到我是台湾人,在大陆朋友较少,每次同门聚餐,李老师都会特意亲自提前打电话通知我,让我备感温暖。毕业这么多年,每当师门有活动,李老师也都会想起我,从没把我落下。值得一提的是,李非老师也是我结婚典礼的证婚人,他的贺词不改其幽默风格,给我的亲朋留下深刻印象,他说道,“弼凯是我学生中最特殊的一位,他不仅学好两岸交流的理论知识,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践行者!”因为我来自台湾,后来的工作与学习经历都在大陆,并且在大陆完成终身大事,可以算是为两岸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
蔡弼凯博士与李非教授及同学合影
李老师不但在学术科研上成就斐然,对家庭也很有责任心。作为学生的我,时常被李老师家里温馨和睦的氛围所感染,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李老师对于家人的体贴、对于家庭的担当。李老师对工作的使命感,对家人的责任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成功的男人不仅应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志存高远,对待家庭也应该勇于承担,心系亲缘。
我在厦大读博期间的学术成长离不开李老师所营造的良好科研环境。在李老师身边学习,有压力更有动力。虽然他对我们要求严格,但从不苛责我们。那段时间,我总能保有对学术的热情,神清气爽地开展科研工作。李老师对待学生无私、公平、负责。他有一颗同理心,经常会主动为我们考虑,将心比心,从不舍得让我们感到沮丧和为难!后来我在工作中,对于领导、同事和下属,我也更懂得换位思考,体认别人的难处,多为别人着想。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我很幸运能够跨越海峡与李非老师结下师生缘!
策划:厦大台研GIFTS新闻中心
图/文:蔡弼凯
文字整理:林子荣 蔡艺玲
编辑:万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