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风采
赴金门驻点心得——许高维
时间:2019-11-11 浏览次数:200

925日,我与历史所四位同学乘船前往金门,展开为期13天的驻点研究。驻点之初,我们与负责我院驻点对接事务的金门大学林政纬副教授见面。林老师风趣幽默,详细询问了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兴趣和论文选题,为我们的资料搜寻方向和在金门期间的出行游览提供了诸多建议。学生助理到住所介绍和安排我们的生活起居,可谓细致周到。不久,我们又拜会了郑大行老师。郑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人身安全问题,并热情地为我们联系各自的对口老师。

我在与对口老师刘灯钟副教授的晤谈中,他不断鼓励我在艰深的学术道路上奋勇前行,抓紧时间,深挖史料,扩充阅读量,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他说他虽然没有研究我所关心的议题,无法提供具体细微的指导。但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硕博求学时期的酸甜苦辣,让我深切感受到一种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学者风范,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有益的研究启示。

时任金门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的陈益源老师是我此行重点拜访的对象。一落座,我们即用闽南语开始交谈。亲切的乡音时时提醒我:“厦门主富,金门主贵”,两地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人文交流应该代代传承下去。我们交流了此行我们对金门的印象以及厦门—金门联动历史的看法。陈老师还慷慨地赠予一箱刚刚出版的丛书,又让我自行取走办公室中感兴趣的书籍,令人颇为感动。早在赴金前,我搜集了一位金门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借此机会就其中的问题向他请教。在陈老师的引荐下,我结识了陈长庆、王先正、董群廉、吴启腾、何桂泉老师等一批仙洲硕彦,也参加了在新成立的睿友文学馆举办的金门写作协会会员作品展。

资料查询方面,我主要利用金门大学图书馆一楼的金门学图书特藏中心所收录的相关图书。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厦门学者撰写的文史著作,可见我们从事的研究领域已获得了金门学界的关注,我们多年累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这也从学缘上再添两地紧密关联之一佐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对于我们在查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都尽可能地给予便利。

在其他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当地的沿海风光、历史建筑与战争遗迹。东晋中原板荡之际,“六姓先民”在“五胡乱华”之后来到金门辟垦;唐宋时期,金门被纳入国家版图;明末,郑成功据守厦、金二岛,驱逐荷兰人、以台湾为反清的跳板基地。历经时空变换,金门的文教面相逐渐被重塑,隐没在战地的硝烟之中,增添了更多军事特质的内容。时至今日,金门的区域史研究已经发展为金门学,我认为这值得有志于厦门学研究的各方人士借鉴学习。

回望金门辉煌的文教史,南宋大儒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曾经两度来此讲学,于燕南山设立燕南书院,并大胆预言“此日山林,即他日儒林”,自是人文蔚起、名宦辈出。朱子过化后的金门,历代共计走出四十三名进士、一百三十多位举人,留下“一榜五进士”、“九里三提督”、“父子进士”、“金门无地不开花”的科甲佳话;文风兴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盛名和“人丁不满百,京官三十六”的美誉。

游走在金门老城区,于我而言是一种久违而又新奇的体验:前一个路段还仿佛是十数年前的厦门老城区,下一个街角则又似乎来到了郊外的同安、马巷,恍若时空交错,不胜唏嘘;每次外出用餐,我都能用流利的闽南语和头家(店主)话仙(闲聊),感受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和属于金门慢节奏的闲适惬意。

金门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奇妙海岛,是中国海洋史的绚丽诗篇,在历史发展中应该留下金门的独特注脚。惊喜,总在探索未知的下一站……

(文:许高维  责任编辑:万晓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