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至10月30日,我和几位同学在朱双一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台湾驻点学习。一个月的学习、考察以及收集资料等等都让我收获很大。在驻点前后,有几件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我的研究方向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去台北之前,朱老师就把他这么多年收集的几乎所有的关于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书都借给了我。大热的天,老师推着他的那辆快散架的没有刹车的自行车,把至少需要跑两趟才能运完的满满两大箱的书送来给我,老师说:“这些书我有,你去了台北就不用买了,你可以毕业的时候还给我。”两箱书我拉了两次,一箱是老师用自行车运到建文楼前,我再用他的车推回宿舍。还有一箱是老师放到办公室,我用车从办公室推回来的。书太重,放在车后面经常重心不稳,我一个年轻人用车推起来都很吃力,更何况是一位老人?老师把两大箱书从海韵推到本部,上楼下楼,装车卸车,仅想到每次的弯腰用力抱起放下,就知道老师有多辛苦。拿到书后,我受宠若惊,觉得又感动又惭愧。到了台北收集资料的时候,我就更加懂得这两大箱书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老师已经基本上买齐了目前台北两大图书馆能找到的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和研究专著,我要做的只是下载电子资源和扫描一些早期的报刊。可以想象到,当我在台湾的图书馆看到自己所需要的一本本书的时候,心里暗念 “这本书老师有”时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老师借给我的书只是老师藏书的一小部分,他同样也会借书给其他研究方向的同学,也是同样用自行车一箱一箱的给师兄姐们送过来,真的是为了我们的研究不遗余力。然而,难以想象的是,这每本书都是老师一次次去台北,一家家的跑书店买回来,再想办法运回的。有的书用邮寄,还经常会被无端查扣,有的书则是老师自己用书包背回来。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黄美娥老师说,这次是朱老师为我们铺好的来台湾学习的路。事实上不止如此,老师还为我们铺好了走上台湾文学研究的路。正因为有朱老师这样老一辈学者的奠基与耕耘,我们才能在台湾研究的路上踏实地走下去。
在台北,有两次学术研讨会让我记忆深刻,一次是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召开的“第五届张达修及其同时代作家台湾古典文学工作坊”,朱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参会。会议正式开始前,黄美娥所长介绍参会人员,当介绍到朱老师的时候,会场一片热烈的掌声,连黄老师都说,之前介绍别的老师的时候都很安静,只有介绍到朱老师的时候才听到掌声。还有一次是参加山海文化社主办的“第十届台湾少数民族文学论坛”,朱老师只是去旁听,可是在台湾学者陈芷凡老师正式演讲之前,她还特别介绍了坐在场下的朱老师。当她介绍朱老师时给现场观众时,场下听众一脸仰慕,同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两次会议,两次掌声,虽然是两件小事,但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老师在台湾学界备受尊崇的地位,作为老师的学生,在现场收获到无比的荣耀与感动。可回过头想想自己,听了台湾学生做的报告,感觉到自己的学术能力受到严重碾压,作为老师的学生又觉得很惭愧。暗下决心回来之后要更加勤奋,才对得起老师辛苦送来的书,对得起老师的关心与培养。
台湾一个月的学习,让我加懂得了饮水思源,回到学校后,也会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
(文:赵军仓 责任编辑:万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