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风采
赴台驻点心得——赖清波
时间:2019-11-06 浏览次数:194

赴台驻点心得——赖清波


台湾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亲切。

熟悉是因为这是我第三次来台湾,第一次是在硕士一年级寒假,独自一人用15天完成环岛的壮举,第二次是在20172-6月期间,我到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进行一学期的访学,在清大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求学时光。前两次经验,于我而言,弥足珍贵,台湾的人事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让我对台湾充满留恋。

这次的台湾驻点,最大的目的是收集了博士论文所需的一些资料,台湾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以及各种有特色的二手书店都是搜集资料的好去处。台湾各大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我一直觉得应是各国学习的典范,只要你持有效证件,在入口处登记一下,都能换证自由进出,给校外读者相当大的便利。感谢朱老师的带领,带我们去拜访了台湾文学界的作家和学者。如《文讯》杂志的主编封德屏,《文讯》是一个非常值得敬佩的杂志社,致力于台湾文学的传播以及文学史料的典藏与搜集,系统而全方位地介绍台湾文坛动态,为台湾文学史的研究留下丰富的宝藏。封主编为人亲切,详细为我们介绍《文讯》的资料典藏。另外,我们也跟随朱老师拜访了印刻文学出版社的社长初安民先生、人间出版社的社长吕正惠先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潘朝阳教授、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的所长黄美娥教授、曾健民医师、诗人詹澈等,感谢这些学界/文化界的前辈给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建议,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台湾社会。同时,我们也聆听台大台文所举办的“张达修及其同时代作家”台湾古典文学工作坊,偶遇了我的母校福建师大的黄乃江老师,离开师大遇到师长,感到特别高兴而亲切。

另外,我也回到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拜访王钰婷老师,聆听了她的精彩课堂。凑巧的是,我去的那堂课,讲的是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与自由人文主义之传统,其中讨论的篇章是朱老师的大作《自由中国 〉与台湾人文主义文学脉流》,这篇文章在学界首次提出《自由中国》与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关系及其影响,在台湾的课堂讨论自己导师的大作,觉得与有荣焉,身为朱门弟子而自豪。钰婷老师是我当时在清华的指导教授,我与她相识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举办的“自然写作与环境伦理”两岸学术研讨会上,我去清华交流,得到了她的大力协助,在台求学期间,对我关照甚多,至今铭感于心。与钰婷老师共度午餐,席间还有目前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的陈国球教授,我的好朋友也在清华攻读博士的吴文同学,与二位老师谈文学与生活,不亦快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老师获邀到彰化师范大学做了《台湾文学的中国北方地域文化色彩》的精彩演讲,老师以生动的文学案例深入浅出地畅谈多元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台湾文学的丰富性,也是台湾文学最值得骄傲的宝贵资产。朱老师说十二年前他曾到贵校客座一学期,今天又来贵校,特地穿当年同一件衣服,台下坐着仍是一群年轻的学子,而他却老了。幽默的开场引来阵阵掌声,也让我看到了老师博学之外的风趣与可爱。

一个月的时间很短,也很长,认真而充实地生活,收获很多,想感谢的人很多。特别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朱双一教授,近距离地相处,更加充分而深刻地体会到老师为人处事的平易与谦和,宽厚与仁爱,这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从学业到生活,老师处处关照我们,感动很深。另外,也谢谢清华大学的蔡宽义学长,特地为我践行,他是台北合唱团的成员,恰逢《2019台北市音乐季——TSO系列〈千人交响〉》在“国家音乐厅”的演出,他亦是演出成员,特地送我亲友票,让我体验了一场音乐盛宴。演出很精彩,掌声持续了十几分钟,整整谢幕了三次,可见获得了多大的认同和共鸣。

虽来回到学校,台湾未曾离我远去,它在我的血液里与记忆里,在台湾文学领域摸索前行,因缘际会认识了很多人,带给我生命各种感动。再次谢谢我的导师朱双一教授,带领我看见文学的光。

(责任编辑:李文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