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3月28日电(记者 梁雅雯)第五届“文厦论坛”今天在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第二场次谈大陆对台政策。我院台研院助理教授王贞威表示,“青年”成为继台商后,到大陆交流互动的主流,大陆对台青年工作形式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学,创造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根据远见杂志最新调查,有6成青年有意愿到大陆发展,显示新的对台政策发挥很大作用。
厦大台研院助理教授王贞威以“大陆对台青年政策调整与评估”为题引言时表示,2014年太阳花运动发生后,大陆发现对台青年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开始调整对台青年工作,包括三中一青及一代一线等工作重点,对台湾青年到大陆工作、学习、生活提出一系列新政策,也让“青年”成为继台商后,到大陆交流互动的主流。
王贞威表示,大陆对台青年工作形式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学,创造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根据据大陆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底已有1万多名台湾学生在大陆就读、有9千多名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根据远见杂志最新调查,有6成青年有意愿到大陆发展,显示新的对台政策发挥很大作用。
王贞威则针对“大陆对台青年政策”指出,中国大陆历届领导人都重视青年工作,两岸交流也已经30年周年,回顾历史发展,大陆从1987年开放两岸交流后就研拟一连串法律和制度规范,从台湾学生到陆就学、台商到陆投资到就业管理规定,都陆续建立初步架构。随后扩大参访、短期交流等模式,都属于“把台湾青年请进大陆”的文教交流,塑造台湾青年客观了解中国大陆的国情变化和社经发展。
王贞威表示,现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自2014年“太阳花学运”爆发后,大陆方面意识到其对台青年的政策不到位,因此做了调整并藉由“两岸一家亲”的口号来缩短心灵距离,使得台湾青年西进意愿增长。而二月底提出的《31惠台政策》也显示大陆更重视两岸青年交流深度和质量,让青年成为继台商之后的互动主力。
针对民众对两岸青年“短期交流”成效的质疑,王贞威则表示,交流是为了促进客观了解,并非要马上建立政治认同,而目前所存在的体制性问题需要长期调整才可提供青创更好的条件,因此会先以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届“文厦论坛”28日在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针对中国大陆“两会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举行学术研讨会,由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大陆所教授庞建国、曹俊汉、前陆委会主委夏立言、澳洲理工学院名誉教授邵宗海主持,邀请前海基会董事长洪奇昌、台湾世代基金会执行长洪耀南、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刘国深、我院台研院政治研究所所长陈先才、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郭丹等两岸学者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