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导向意识与科学精神
——以台湾研究院智库建设实践为例
李鹏
(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台湾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高校新型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必须找准自身的政治定位,必须要有“导向意识”,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立足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文以我院台湾研究院新型智库建设为例,重点探索提高高校新型智库各项效能改革举措,为新时期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智库;台湾研究;政治方向;决策咨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智库”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2014年2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推进计划》,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门提出“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在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基础上,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谋划如何发挥智库功能和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应有之义和当务之急。
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某些智库的影响,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观念,就是片面强调智库的“独立性”。西方某些舆论将智库视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部门”,标榜他们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非党派性以及客观中立性”等等。因此,中国在建设智库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而不“人云亦云”,不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
我院台湾研究院是海内外最早成立的台湾研究机构,是经时任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同志亲自批示成立的,它是改革开放和“和平统一”方针的产物,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发挥智库作用的使命。成立37年来,台湾研究院的师生一边从事学术研究,一边积极资政建言,多次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进入第二批国家高端智库的培育名单。为此,本文以台湾研究院探索建设高校新型智库为例,重点探讨如何在高校智库建设中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又体现科学精神,理性、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台湾和研究台湾,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作出努力。
一、把握正确政治导向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意义
高校新型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高校智库和其他智库一样,都必须遵循该《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这就决定了高校智库必须找准自身的政治定位,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导向意识”,也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党管智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立足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新型智库才能让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中国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新型智库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高校建设新型智库也同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高校新型智库不能照搬照抄、盲目学习西方的模式,也不必像西方智库一样自欺欺人地标榜“独立”,而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智库“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要“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智库建设。高校智库建设与党和国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要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提供方案,为政府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提供支撑,政治方向就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任何高校智库要想被党和国家“信得过、用得上”,就必须要有导向意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确保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党和政府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是一项极具迫切性的国家重大需求。台湾研究院长期以来一直是一支党和政府信得过的对台研究队伍,这与几十年来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党的对台大政方针不动摇是分不开的。
第二,把握正确政治导向,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要求,新型智库要想真正实现创新,就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它内在地要求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如果缺乏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无论在研究还是在交流中就很难理直气壮,很难有战略定力。台湾研究院的研究对象是台湾,对纷繁复杂的台湾政经局势,对台湾实行西方式“民主制度”,对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言行等等,都必须要有很强的政治分辨力和战略定力,避免被台湾岛内的逻辑所影响。台湾研究院经常通过各种途径与师生交流,越是两岸关系遇到困难和挫折,越是要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信心,不被某些媒体和舆论所影响。
第三,把握正确政治导向,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到底有哪些重要功能,《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内容,而《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推进计划》中则将高校新型智库的功能概括为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相比之下,高校新型智库多了“人才培养”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都必须要以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为前提,必须要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如果不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无论是政策建言还是社会服务,都很难产生具体的“问题意识”,提不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台湾研究院之所以能发挥智库作用并得到了杨尚昆、贾庆林、钱其琛、王兆国、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关键就在于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客观深入地了解两岸的实际情况。国台办两次致函厦大都提到台湾研究院“心系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对台工作大局”,“坚持以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为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台湾研究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一种肯定。
二、辨证认识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和科学精神的关系
高校新型智库的建设不仅要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也需要坚持科学精神,这二者并不矛盾。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智库建设的基本原则除了“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以外,特别提到还要“坚持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建言献策,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政策建议的切磋争鸣、平等讨论,创造有利于智库发挥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一些学者片面地认为智库建设如果过分强调“政治正确”,就会影响到观点和研究成果的“客观、中立和可信度”。事实上,这种将政治导向与科学精神对立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即便是西方的智库也并非是真正的“独立”,而是与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建设高校新型智库,必须要认清西方智库标榜“独立”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要兼顾强调导向意识和坚持科学精神。
第一,把握正确导向是为坚持科学精神提供方向保证。导向意识和科学精神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中缺一不可。《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遵循“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智库发展方向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保障智库始终按照正确方向前进。因此,要清楚高校智库建设也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同时,《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也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建设高校新型智库,要处理好“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关系,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有机统一。[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才能够确保智库建设不出现方向性偏差,才能够使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2]在高校智库建设中,如果背离和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所谓的科学精神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智库建设就会失去坚实的基础。
第二,坚持科学精神有助于智库专业性优势的发挥。在把握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高校智库建设必须要坚持科学精神,也就是“坚持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建言献策,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政策建议的切磋争鸣、平等讨论,创造有利于智库发挥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有各种类型,有党政机关的智库,有社科院和党校系统的智库,也有社会智库和企业智库等等。相较而言,高校智库的一大优势在于其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和学术的专业性,其科学精神可以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教育部在2016年中国智库治理论坛上表示,与党政智库和社会智库相比,高校智库与政府保持适当距离,这使得高校智库更易于对政府决策做出客观分析,提出科学合理建议。[3]高校新型智库应发挥专业优势,对相关领域进行深钻细研,提出具有理论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价值的独到见解,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正确区分和准确把握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把握正确导向和坚持科学精神要求我们的智库建设正确区分和准确把握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当然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但是提倡和倡导学术性并不排斥和否定党性和意识形态性,两者有机统一于特定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在台湾研究领域,台湾问题到底是政治问题还是学术问题也有多年争论,困扰不少新进台湾研究领域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台湾研究院多年来强调学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不应该将其割裂开来。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但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形成,可以避免“纯学术”和“纯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理性客观地认识现象,有利于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到从政治上解决问题的办法。[4]
三、兼顾政治导向和科学精神建设高校新型智库
如何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推进计划》的指导下,把握政治导向和坚持科学精神,找到可行的路径和模式,使高校新型智库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重要方面。
第一,在资政建言中紧扣国家急需。《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智库建设要“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推进计划》也提出“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因此,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而是聚焦国家重大急需的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研究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台湾研究领域而言,就是要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等重点领域研究。
第二,在理论创新中体现中国特色。高校智库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是其他类型智库难以比拟的,所以高校智库更容易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这也是高校智库的重任。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等很多都是要出自于高校,而“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高校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中,如果理论创新没有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没有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思想体系,这样的创新是要被大打折扣的。对台湾研究院而言,如何打破西方在国家主权和统“独”问题上的话语垄断,建构起符合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符合两岸关系实际、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家统一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三,在人才培养中坚持政治方向。与其他智库不同的是,高校智库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中,会有不少的研究生参与到日常研究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不仅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还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的发展和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参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教师要树立科学信念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两不误。台湾研究院的教师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两岸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差异,增强他们对大陆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对台研究和交流中增强“四个自信”是必须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第四,在舆论引导中把握正确导向。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不是闭门造车,不能局限于“象牙塔”内自娱自乐,而是要向全社会和全世界传播正能量,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高校责无旁贷。高校要紧紧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运用国际上能够广泛接受的表述方式,研究阐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做到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气派,又把握国外受众思维习惯,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国家形象。[5]台湾问题是全体中国人民都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也关系到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的指示精神,针对长期以来大陆在涉台国际话语权上比较薄弱的问题,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台湾研究院多次联合其他协同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组团到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家进行访问,在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国际一流的高校和智库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宣讲中国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澄清了国外学者对台湾问题的模糊和错误认识,打破了台湾方面在国际上的“话语垄断”,获得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和肯定。
第五,在公共外交中展现“四个自信”。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要关注国家亟需的公共外交议题,主动开展共同外交和配合国家的需求进行学术交流,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向境外智库、学者和民众介绍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政策相关的政策理念,争取获得境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树立中国和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高校智库在研究和推动公共外交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参与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服务,也能产生影响力大、国际知名度高的理论研究成果。境外的相关机构对高校机构和高校学者相对比较信任,更能心平气和、客观理性地进行交流探讨,高校智库是境外公众了解中国发展和中国教育的重要窗口。高校新型智库的公共外交和学术交流要尽可能避免“纯学术”,必须承担起向境外公众介绍中国发展的责任。而且在进行公共外交时,要充分体现“四个自信”,要宣传新成就,传播正能量,并可尝试搭建制度化的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注释:
[1]王伟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J].求是,2017(10):23.
[2]赵力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动指南[J].求是,2017(12):20.
[3]徐青森.一定不要把高校智库建成高校的孤岛[R].湖南智库网,
http://www.hnzk.gov.cn/zhikuqianyan/5904.html,[2017-7-14].
[4]李鹏.海峡两岸关系析论——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之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9:24-25.
[5]陈宝生.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求是,2017(10):26.
[责任编辑:肖盈]
Guiding Ideology and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ink Tank of Taiwan Research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LI Peng
作者简介:李鹏(1973-),男,汉族,湖北人, 区域经济学博士 ,我院台湾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