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男,我院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招生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任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台湾研究集刊》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台湾文学、冷战时期台港文学关系、网络文学等。
2005-201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管理学双学士、文学硕士学位。2011-2015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1-6月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习。2015年至2017年我院台湾研究院博士后。2018年10-11月日本爱知大学客座研究员,多次前往台湾大学访学。
曾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福建省第十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青年佳作奖、2020年度诗刊社年度青年批评家等。著有《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台北:花木兰出版社2016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项,福建省社科基金一项(已结项)。近年来,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部分论文或书评如下:
《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起点——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日学生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讨论》,《文史哲》2024年第2期。
《陈映真在乡土文学论战中的历史意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0期。
《烈士精神、乡土经验与台静农的革命路径——兼及鲁迅对台静农的影响问题》,《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女神>的召唤结构》,《文艺争鸣》,2022年第5期。
《野草系列刊物与1940年代的文艺领导权之争》,《华文文学》2022年第3期。
《盐分地带风景与殖民现代性的多重脉络》,《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2022年5月)。
《前线与日常: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战地现代诗歌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22年第2期(2022年4月)。
《20世纪20年代中期郭沫若的社会转向研究》,《文艺研究》2021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同声相应与情本革命论——以袁家骅、顾绶昌、朱谦之等为中心》,《现代中文学刊》2021年第3期。
《泛神论、主情主义与“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情感总体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4期。
《论郭沫若<郑成功>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纯境”的文化诗学:杨际光香港时期的诗歌》,《江汉学术》2021年第3期。
《知识与革命:《甲申三百年祭》的比与兴》,《郭沫若研究》2019年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职业、社交与诗学:作为编辑的纪弦(路易士)》,《写作》2018年第7期。
《江湖世界的重构:2019年玄幻、仙侠小说读札》,《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创刊号)。
《易顺鼎的保台诗词及其与台湾文士的交往》,《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6期。
《网路文学的经典化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6期。
《<剑王朝>与战国时期的“百剑争鸣”——兼及网络小说与传统人文精神》,《写作》2020年第5期。
《朗诵诗人何达》,《香港文学》2020年11月号。
《陈映真与冷战时期台湾的现代主义问题》,《上海书评》2020年10月14日。
《黄锦树的树,历史的藤蔓缠绕》,《上海书评》2020年8月4日。
《诗史之际:<台湾诗乘>的文体间性与递嬗之世的士人心史》,《东岳论丛》,2020年第2期。
《<雪中悍刀行>的魏晋风流——兼议网络文学与传统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
《战时郭沫若的演说及其政治修辞学》,《长江学术》2019年第3期。
《“现代汉诗”的概念及其文化政治——从奚密的诗歌批评实践出发》,《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9年第2期。
《浪漫如何介入历史:抗战初期郭沫若的抒情诗学与情感政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6期。
《打开金门那扇门——读黄克全<岛之书>》,《观察》(台湾)第69期(2019年5月1日)。
《上海、台北与香港:<新希望周刊>的三个阶段》,《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9年第1期。
《鲁迅有关国民性思想的起源》,《读书》2019年第4期。
《救亡时代的启蒙:<果园城记>对乡土中国出路的探索》,《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第1期。
《还原新文学的社会构造》,《书城》2018年第12期。
《叙事形式与历史意识:台湾当代家族书写的转变与重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6期,成都:巴蜀书社2018年11月。
《想象河山:易君左与1950年代台湾的纪游写作》,《台湾研究集刊》,2018年第6期 。
《郭沫若的简单与复杂》,《东岳论丛》,2018年第12期 。《人大复印资料》2019年第4期转载。
《朱西宁:他的乡土书写,是“秉持常道对应变局”》,《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11月3日,第B06版。
《行将消逝的风景:<果园城记>的文化地理学》,《汉语言文学研究》(季刊),2018年第3期。
《翻译的政治:冷战初期台湾和香港对现代诗的译介及其差异》,《新诗评论》总第2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
《纪弦(路易士)与香港诗坛关系考论》,《江汉学术》,2018年第5期。
《<沈从文小说习作选>:自我经典化与文坛形象重塑》,《当代文坛》,2018年第5期 。
《制度的风景:旅苏游记与四十年代文化人的政治选择》,《新文学史料》,2018年第3期 。
《幻象中的探寻:五六十年代台港现代派诗人共同体》,《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年5月31日 。
《吴兴华与20世纪50年代台港的现代诗》,《台湾研究集刊》,2018年第2期,P97-104 。
《有经有权:郭沫若与毛泽东文艺体系的传播与建立》,《东岳论丛》2018年第1期,P148-167,《新华文摘》论点转载 。
《陈映真小说的忧郁诗学与情感政治》,《文艺研究》2017年第9期,P47-56。
《情感教育剧:<屈原>的形式与政治》,《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P63-71。
《抗战时期郭沫若的书拓与诗词唱和》,《现代中文学刊》(双月刊),2016年第6期,P40-5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郭沫若与汪国垣的诗词唱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27日第八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16年11月。
《危机与救赎:一个新文化人的南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期,P47-63,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 。
《总体战与动员文艺——抗战初期郭沫若的文化政治时间》,《文艺研究》,2016年第1期,P68-78。《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6年第3期。
《士绅的文学形象与政治想象——对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延伸阅读》,《二十一世纪》(香港),P11-24,2015年4月号。
《阅读的政治: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读书》,P133-139,2014年第11期;
《作为方法的“文学性”》,《读书》,P159-166,2014年第8期。
《历史、媒介与文学叙述:新生活运动的两副面孔》,《江汉学术》,P113-120,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4年第4期。